美中互利:贵族医院"中国造"
"1997年刚开业的时候,主要是黑色牌照(外籍),现在蓝色牌照(国内)越来越多了。"走过北京市朝阳区将台路和睦家医院的停车场,李碧菁(Roberta Lipson)感概道。
李碧菁是美中互利公司(CHINDEX INTERNATIONAL INC.)的总裁,她的公司现在运营着中国最大的合资医疗服务网络之一——2家和睦家医院(United Family Hospital)和3家诊所。
2008年1月15日,美中互利公告称,其获得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的2000万美元贷款;而在2007年11月和12月,美中互利已分别获得JP摩根大通5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和国际金融公司(IFC)1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以及2500万美元的贷款。
李碧菁透露,1亿5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将主要投资于北京、广州两家和睦家医院的建设,上海、无锡、广州三地2008年各有1家诊所开业,并表示"将会继续融资,扩展在中国的医疗服务网络。"
李碧菁的信心,相当部分来自她对中国的零距离接触,而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近30年。
结缘中国
李碧菁现在知道绍兴盛产黄酒,管夫妻叫"对象",称贿赂为"不正之风",而出身与中国其实不沾边。她出生于在美国纽约州,父母都是第二代的东欧犹太移民。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内掀起一股"中国热","报纸总在说’龙要醒了’,而我当时在上中国历史的课程,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1976年,李碧菁哥伦比亚大学MBA毕业,就职于美国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其间,她一直建议公司开拓中国的市场。
"China? Come to China?"以为是异想天开,是所有人的反应。彼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1976年双边贸易额只有3.364亿美元。两年后,她等到了机会,SOBIN CHEMICAL 公司获准在华开展包括医疗器械代理在内的业务。1979年,中美建交的那年,她第一次来到中国。
1981年,SOBIN公司被收购,她和一个同事——美国姑娘李琼玖(Elyse Beth Silverberg)揽下了医疗器械代理业务,开始创业,而且取了一个很对中国人胃口的名字——"美中互利"。李琼玖结缘中国,据说是因为高中在一个中餐馆打工,爱上了一个来自香港的餐馆经理。
此前,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大规模引进医疗设备,"几乎什么都缺",而高度集中的进口管理体制方便了小公司开展业务,"你几乎难以想象,中国2万多家医院的器械进口,掌握在不到10个人的手中。"由于负责医疗器械的外贸官员缺少专业知识与信息,美中互利就能提供采购建议并且直接代理。
起步早,增长也较为稳定,可公司业务规模一直长不大。1994年,美中互利在纳斯达克小额资本市场上市的时候,年营业额不足1000万美金。
但重要的是,李碧菁的团队已经积累了医疗系统的人脉。"起初,外贸部门召集医院来听产品介绍,不说是什么人,也不说哪个医院,但一年多后,彼此就非常熟悉了。"
长期身处中国,当时的李碧菁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这是学习中国历史的好处"——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领先世界,未来也会如此,"不过真没想到会这么好。"
185个章
1990年代中期,中国医院的硬件设施已大为改善,然而,医疗服务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
医疗资源向高端机构集中,比如,城市医院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1990年的37.72%上升到2004年的53.54%,公众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一般病症也坚持到大医院就诊,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已经富裕的人群的需求。中国高端的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空白。
而李碧菁的外籍背景,还让她看到中国医疗服务的体制性弊病。比如,在国外,全科医生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处理病症,并协调转诊等,而中国缺少全科医生,病人首先需要自我诊断,选择何种专科科室,"病人就知道肚子痛,他怎么判断究竟是内科还是外科的问题呢?"另外,患者接触的又往往是不同的医生,缺少病症的持续跟踪,救治缺少充分的有效信息。
"硬件可以引进,管理体制、服务理念不是开个许可证就能进口过来的。"李碧菁意识到,在她当时贩卖的硬件之外,医疗"软件"同样在中国大有市场。
1990年代初,李碧菁开始准备开设一家营利性医院,满足在华外籍人士的医疗需求,"不过,当时已经想到未来本土的市场需求"。然而,当时医疗服务领域尚未开放,"营利性"在医疗系统内也是敏感的字眼,"卫生部官员听说我开医院要挣钱,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
当时,唯一的相关规定是1989年卫生部和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的<关于开办外宾、华侨医院诊所和外籍医生来华执业行医的几条规定>,然而,其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为利用我国医疗市场,在我国独资经营医院或诊所,开展盈利性的外宾医疗服务……不宜同意",只允许"对外国人和华侨要求与我合资、合作建医院、诊所者,可选择一两家合作条件优惠的合作者进行试点",但未规定中外股权比例。
于是,李碧菁耗费了三四年时间进行游说,终于在1996年获得了合资的批准。她选择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药集团作为合作伙伴,"不希望直接与公立医院合作,担心受制于他们的管理模式",股权比例是9:1。地点选择东四环的将台路,地处顺义区和建国门之间,两者都是外籍人士聚集的区域。
然而,实际运作依然非常不易,尤其政府部门的审批环节:上市融资的近1000万美金(首批资金400万美金)需要卫生部、外经贸部批准才能入境;医院改建自一所学校,需要规划委、城建部门审批;设立单个医疗科室,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逐一审批,"前后总共盖了185个章"。
同时,需要招集合适的医疗人才。李碧菁坦言,外籍医生的招募起初非常困难,"我得告诉他们,关掉你的诊所,和病人说再见",首批外籍医生举家来到中国,最主要的恰是一种类似布道传教的情结,"因为我们准备在中国设立一家营利性医院,实验运作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医院首批招聘了28名医生,3/4是外籍。由于医疗政策不明朗,说服中国医生放弃铁饭碗更为困难。
1997年8月,作为第一家中美合作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成立。两年后,年门诊量就达到3.7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600万美元,医院达到盈亏平衡。
贵族医院
论及和睦家的与众不同,李碧菁开宗明义:"我们优先考虑质量,而不是数量。"
和睦家医院实行预约就诊,医生的诊断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特殊病例适当延长,患者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诊治,也没有等、排、候的现象。对首次来访的患者,医院要保持1个小时以上的诊疗时间。
根据性别、国籍等因素,医院会专门为每位患者指定一名医生,以疾病预防、健康指导为主,制定周密的随访制度,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一旦患者需要其他医疗服务,指定的医生会作相应推荐。
并且,所有病人的资料都储存个人医疗档案系统(PIMS)中,方便调阅。若是大型治疗方案,医院将组成一个医疗小组,会商解决方案。
另外,服务与环境也为人称道。医院入口设专人引导候诊,每个楼层都设有全开放式服务台,员工基本都能与患者进行英语交流,并有法语、日语、波斯语等小语种服务;医护人员非常注重患者的知情权, 比如,护士在打针时会交代注射的针剂、生产厂家、有效期、常有的副作用等。
高端定位还体现在细节处理上。以和睦家知名的妇产科和儿科为例,一般医院,孕妇待产、生产、产后休息都在不同的地方,而和睦家的产房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而且提供亲人的休息场所,营养师会为产妇专门配制膳食等;儿科分为独立的两个候诊区,发烧的儿童在独立的层流房间,实现空气的自动净化,避免传染。
当然,这些服务代价不菲。据称,和睦家实行会员制,需要支付不少于100美元的年费,而每次就诊的费用是80美金,普通病房一天收费是800美金,孕妇顺产4天的服务收费则需要8000美金。
和睦家高质量、高价位的医疗服务,决定了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位和睦家的工作人员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在京的外国人,其中又以有本国医疗保险的外国人和跨国公司员工为主,对于没有医疗服务的外国游客、留学生或保险额度较小国家的公民,UFH的医疗服务仍是很奢侈。"
同样,和睦家的收入结构也与公立医院完全不同。普通公立医院药品所占收入比重在50%以上,而和睦家约为10%,其主要收入来自于医疗服务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劳务收费。
成本结构与之相应,"运营成本的一半是人工支出"。根据美中互利2007年财报(截至2007年3月31日),当年,其医疗服务成本为4053万美金,人员的总成本为2000万美金左右,"北京和睦家医疗体系600余人,上海市400余人",其人均成本支出约为2万美元。
高端争夺
中国有多少城市能够承受如此高端的医疗服务?李碧菁认为,"有几十个。"
2004年12月,第二家和睦家医院开业,合作方是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股权比例为7:3。目前,北京的医院是50张床位,每天接诊患者达到400余人,上海医院的规模类似。
根据美中互利2007年财报,虽然医疗产品部门(即"销售代理业务")依然占据着收入份额的54.7%,然而医疗服务业务是最大的亮色,收入达到4794.4万美金,较上年增长了31%,净利润为273.5万美金。
目前,美中互利规划中的北京、广州的两家新医院,床位约在150个,投资额均为七八千万美金,本土患者将成为重点的目标群体。
和睦家在广州的调查显示,年收入30万以上的人群"可能会考虑"去和睦家,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人群"一定会考虑"接受他们的服务。
然而,李碧菁希望扩大本土消费市场规模。首先,新建医院由于外籍人士的需求减少,她表示"价格可能会有所调整";其次,李碧菁正在积极推动合资医院与中国医保体系对接,同类病症患者可以报销同样的费用,并借助商业保险进一步降低中国患者的自付比例。
美中互利在2006年推出了面向中国民众的首款高级商业医疗保险方案,已经通过保监会批准,根据该计划,投保人可以在和睦家医院接受各种治疗,此种保单面向个人收取的年保费为3000美元,最大免赔额为1000美元。
为适应消费群体的改变,和睦家的医疗服务也将进一步"本土化"。比如,中国人(尤其在南方)普遍对中医抱有好感,为将更多的中医成分引进和睦家体系,李碧菁在广州选择的合作伙伴为广东省中医院。
目前,中国法律仍然不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2000年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
不过,李碧菁最大的困扰并不是股权比例限制,而是医疗服务领域开放程度不足,缺少"行动自由"。根据2000年的暂行办法,合资医疗机构的设立需要所在市级、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并转报卫生部层层审批,变更机构规模(床位、牙椅)、诊疗科目、合资、合作期限等,也需要遵循相同的审批程序。
而且,美中互利未来的烦恼可能还不止这些。在高端市场,它将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曹艳林介绍,面向高收入人群,不少大型公立医院设立了专门的特需医疗部,比如协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名牌医院都有此类机构。该服务不具福利医疗性质,内容和价格完全与市场接轨,病人可指定专家问诊,有专门护士全程陪护,享受优先就诊的"绿色通道"。
为应对竞争,李碧菁考虑更多的还是融资,"现在股价比较高,希望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做更多的事情。"自从中国加入WTO后,美中互利的股价就在持续上升:2002年1月为8美元一股,经过两次1股分拆成2股,2008年1月23日,其收盘价达仍在34元左右。
2008年,证券分析机构给出的目标股价是42.5元。作为美中互利的主要股东,李碧菁不否认"中国概念"带来的好处。"现在,中国概念的公司开始受到特别关注,我们坚持了那么久,也该有报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