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药企突破经营理念误区(下)

经营者认知不足的客观背景。
 
  一、社会市场化转型不彻底形成的误区
 
  中国市场经济发端于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时起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增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减弱,而这两个进程并不是经过数学计算没有间隙的,在政府对市场控制已经减弱而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就是不规范的环境。在这个地带或环境中有诸多不确定性,一些企业看清了这种灰色的本质并抓住机会者就迅速崛起,而没有看清或虽然看清但没有抓住机会者则处于守规矩但“吃亏”的状态。实际上形成了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背离的逆向机制——劣币驱除良币。
 
  依靠人情、政府做企业。所以事事依靠政府,事事需要熟人,多少倒下去的经营者千方百计寻找“靠山”,此种流毒目前虽有减弱的趋势,但影响根深蒂固。
 
  “游击战”致胜。在转型期按照发达国家企业经营“规律”打基础、开发新产品的不如“灵活机动”管用,强调机制的灵活,甚至国企竞争不过民营企业都要怪罪国有企业“僵化”。
 
  游走于法律边缘,甚至公然造假售假。因为可以找“靠山,何须下苦功夫慢功夫做挨累不出“成绩”的好事。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无锡一家当时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头羊,科学家创业,政府扶持,在产业化初期就公开上市,但是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并希望借此“创造”业绩,拔苗助长,致使这家有机会成为光伏产业龙头的企业惨遭败绩。
 
  二、旧文化余毒
 
  商学院和各种培训机构这几年倾力打造“国学”课程、国学书,而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优点和缺点都比较鲜明,而这些“国学”课中有为数不少的缺乏科学设计和扬弃能力,造成优秀文化和封建余毒不分。
 
  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支撑了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仅存文明没有中断、保持统一的民族。中华文化中关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思想,关于“齐家、修身、正心、正心、诚意、致知”的理念,“和”的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值得永远传承的精华文化。
 
  但是,也存在无法回避的糟粕。例如:
 
  有些企业本来是多元化起码是相关多元化产业,业务性质和特点差别很大,在财务流程、盈利模式等方面需要有不同的安排,但一些集团性企业还是按照大统一方式运营;一些药企在小规模时,老板亲力亲为,事无巨细亲自决断是必要的,但是当企业已经有原料药和制剂、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内销外贸都有情况下还坚持自己决断轻则影响效率,重则影响发展。喜欢整齐划一,喜欢“齐步走”。
 
  其次是缺乏科学思维。一些企业遇到问题和困难虽然也有讨论甚至争论,但与科学和充分的怀疑、分析、实证、批判还是不在一个层面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概括、大而化之、整体、模糊、中庸的概念有其合理内核,比如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灰度理念、整体观念、两分法。但是如果用到极致,变为不追求细节、粗放经营、模棱两可、是非不分轻则会耽误经营战机重则影响战略实施。
 
  第三,企业管理者在其思想和行为之上没有一个永久性、永恒追求和红线。
 
  第四,“胜王败寇”观念。中国经营者普遍崇拜刘邦而将项羽归结为失败者,将刘邦违背“鸿沟之约”当做是大丈夫“权变”的结果。导致轻承诺而又不履行承诺现象屡屡发生,而信守承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基。
 
  三、传统国有药企思维
 
  在这四十年中,不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经营者中“传统国有企业”的幽灵一直在空中游荡,从未远去。甚至一些对此深恶痛绝的民营企业家的灵魂深处和潜意识里仍然装着传统国有企业的思维方式。甚至这些落后观念,思维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见传统观念去除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