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自主研发的新药很少,仿制药依旧是"主力军",并延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不过到了90年代之后,自主研发能力大大增强。在陈凯先看来,浙江是一片有活力的热土,人才的涌入为浙江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从1985年开始实施新的新药审批,到2008年,我国通过审批的一类的新药只有5个;而在之后差不多10年的时间,通过审批的一类新药已经有20个。我国新药创制经历了什么?为何能有如此显著的提升?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监事长陈凯先走进"中国新时代浙药新征程"新闻直播间。
新药研制能力的提升,还带动了进口药的降价
在药物研发领域,陈凯先院士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与美国、日本、西欧等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建国以来,自主研发的新药很少,仿制药依旧是"主力军",并延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不过到了90年代之后,自主研发能力大大增强,一方面,中国和美国要达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定,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遵循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的惯例。
90年代后期,科技部推行"1035"计划,后来又经"十五"、"十一五"的推动,并通过建立新药创制技术平台建设(包括新药筛选平台、药物安全性评价类平台、药效评价平台等),我国新药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重大提升。
拿靶向药物来说,在自主研发的药物问世前,老百姓只能购买进口药,价格相对昂贵。国产药上市后,根据临床评价看,其疗效甚至比进口药更胜一筹,且价格相对低廉,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进口药物的降价。
陈凯先:浙江是一片有活力的热土
在陈凯先看来,浙江是一片有活力的热土,人才的涌入为浙江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可以说,浙江已经成为国家新药研发的非常蓬勃发展的地区,除了新药,在提升一些老药的质量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除了药企,像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力量的辅助,也让浙江的医药产业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支持。
浙江工业大学有一个协同创新中心,帮助医药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技术含量,使得药物合成工艺大大进步,原料药走向国际并占领市场,增强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